内容页搜索

一、  桑树定植

桑苗一般在落叶休眠后至发芽前栽植。农历九月移植为秋栽,深秋至冬季土壤结冻前移植为冬栽,土壤解冻后至桑苗发芽前移植为春栽。选择栽桑时间要根据劳力、肥料、土壤整理情况来调节安排,以提高栽桑质量。桑地宜高平,不宜低湿,低湿之地,积涝伤根。栽种前,要将苗根用清水洗净,剪去腐根、无用根。栽种时,一般均施基肥;要将苗根安置得舒畅,不宜稍有拳曲;盖土时要用松土覆盖用脚踩实。

二、桑园管理

(一)剪定养成

古代,吴江蚕区桑园连片,桑园或大或小,屋前宅后,河岸池梗,无处不在,树型以高干桑(乔木桑)为主,桑树高大,收获时只采叶不伐条,采叶要用桑梯。后,栽培形式由高干桑逐步变为中高干桑、中低干桑、低干桑和地桑;栽培密度由稀植渐变为密植。蚕农适时根据需要和桑树的生长习性,剪去部分多余的枝条,以造成合理的树型。这是桑园管理重要的环节。不论什么树型,在栽植当时或发芽之前都要按培养树型的要求剪去苗干,其后剪定养成树型。

吴江县剪定方法有两大类,一类是“拳式”剪定,另一类是“无拳式”剪定。对于树型,明末清初的《沈氏农书》中提到“楼子样”和“拳头样”,书中对两种式样未加具体的叙述,但清楚地描绘出两种不同的树型。“楼子样”就是“无拳式”剪定的树型,或称“步步高”树型;“拳头样”就是“拳式”剪定的树型。该书的作者是浙江吴兴人,所记述的虽为他家乡的情况,但吴兴离吴江县很近,这可证明当时吴江县已流行桑树拳式和无拳式的剪定方法。“拳式”剪定,就是桑园投产后,每年夏伐剪条时都在同一部位剪去桑条,剪伐枝条基部残留短梗,剪伐次数多了,这一部位便逐渐形成固定的“桑拳”,“桑拳”多少以最上一层支干数而定。“拳式”剪定操作技术简便,易掌握,且树型养成后采叶方便、省工。“无拳式”剪定,就是桑园投产后,每年伐条不都是固定在同一个部位,而是二三年后在同一部位伐条后再提高一截伐条,这样一层层地提高上去,不会形成固定的“桑拳”。

清代后期,吴江县栽桑的一般方法为桑树的株行距为5×7市尺,树型大多为中高干拳式。在桑叶丰盛前,株间通常间作一些低矮、无藤蔬菜作物,以缓解人多地少、旱地不足的矛盾。这类桑园一般需要4年方能养成投产。民国9年(19206月,江苏省立育蚕试验所《关于吴江县栽桑调查报告》称:“……马蹄桑(土名)即中刈每亩约一百三十株,高桑每亩约七八十株,大都在隙地荒泽。整亩栽桑除震泽一带外,直不多见。”“田埂上多蹄桑,整区多高桑。马蹄桑拳式以三拳至四拳为最多数,高桑拳式较多。”民国23年,吴江县蚕桑改良区开辟示范桑园1处,计地3亩,栽种江苏省建设厅下发的改良鼠返桑苗,并拟育成高刈、中刈、低刈树形,以资示范。

20世纪50年代,全县97%的桑地为中高干拳式树型,仅湖滨公社鱼池梗桑树为低杆拳式。中高干树型剪定方法为:在离地30厘米处剪定主干,当新芽萌发到15厘米时,选留上部生长健壮、着生位置匀称新梢3枝,其余疏去,当年养成23根枝条,翌年春季在枝条离地1.3米处剪定,留成23个拳式。1958年,七都公社沈阿坤的“水平划跳式”、钱荣山的“层拳式”剪定,充分利用空间,获得单株高产。1963年,吴江县内随着河网、圩区特点,桑树大多栽于堤梗、圩岸的有216个大队,面积50326亩,为中高干树型;中低干桑有33个大队,面积1546亩,鱼池地区有18个大队818亩。19641967年,全县90%以上的桑园进行重建、更新、补缺,树型全部采用中低干拳式,具体方法为:在主干离地2530厘米处剪定,选留3根新梢后,翌年在50厘米处春伐,养成拳式,同时密植,促进提早成林,亩栽500余株。

20世纪70年代后期,苏州地区对“拳式”剪定、树型养成方法,形成统一的实施标准,规范操作要求。

1980年,吴江县推广轮伐制度和养桑制度:凡是低产桑园每年有计划进行春伐,新栽桑园强调春伐23年后进行夏伐投产,从而为培养树型,提高树势打下基础,做到半年休养半年用叶,甚至在桑地改造比重大的社队,还采取三年后的新桑要根据肥料基础,按比例投产,争取一部分新桑多养一二年。1985年,在震泽乡勤幸村、庙港乡开弦弓村进行密植速成丰产桑园试点,降低树干,加密株数,行距1.33米,株距0.5米。1986年起,全县推广密植速成丰产桑园。七都、庙港、横扇等沿太湖乡镇的鱼池桑园颇具水乡特色,每亩有桑树800多株,植在鱼池埂上,先按低干桑的规格定植,以后鱼池每年清塘时,把塘泥挑到池埂上的桑园内,覆盖到桑条基部,桑条基部在覆土中生根长成新株,经过夏伐再长出新条,再清塘再覆土,鱼池桑园的桑树密度便随着覆土的增高而增大,桑叶产量随着桑树密度增大而提高,桑树则随着鱼池埂的整修而更新。这种密植桑园分不清株行距离,有人戏称其为“满天星式”桑园。19861989年,桑树种植采用“深沟密植,每亩植桑8001500株,3年养成”的管理技术。

1990年起,采用“简易栽植法,每亩植桑密度8001000株,12年养成”的管理技术。19862012年,老低产桑园改造一直是桑园管理的一项持久性工作,主要是采取成片淘汰老桑,以中低干式为培植桑树的主式,从定干到投产,统一树型养成标准,规范操作要求,以亩栽桑1000株左右,树干高度以0.5米的标准为主。具体养成方法为:第一年离地20厘米春伐,新梢15厘米左右(长叶67张)时疏芽,选留位置匀称健壮新梢23根,每根新梢摘芯留叶34张;第二年离地50厘米春伐,养成第一支干,每一支干选留23个新梢,当年养成4根位置适中的均匀壮条;第三年开剪,离地5560厘米夏伐,养成第二支干,要先伐后协拳,各拳位置要在同一水平上,要剪除中心枝,中间要空,四周要匀,每株配成46拳,夏伐后的下部要用剪刀打掉不能伤芽,每拳选留23根;第四年起按成林桑园方法收获,齐拳夏伐。

(二)修桑整枝

自古,吴江蚕农就重视桑树的修剪整枝。《陈旉农书》在记述太湖地区蚕桑生产技术时,提及“大率斫桑要得浆液未行,不犯霜雪寒雨,斫之乃佳。若浆液已行而斫之,即渗溜损,最不宜也”“斫剔去枯摧细枝。”阐明了对桑树的修剪时机和对象。《沈氏农书》记述吴地桑树一年修剪4次,第一次在夏伐以后,谓第一次疏芽;第二次是在夏收夏种后的农闲期,称第二次疏芽;第三次是在“七用缚桑之际”;第四次是在冬春之间,桑树休眠期到树液未流动止。这说明当时蚕农对桑树整枝已有了新的认识。清乾隆《震泽县志》载:“……初春而修也,去其枝之枯者,干之低小者,蚕之时其摘也,必净,既净乃剪焉,又于交凑之处,空其干焉,则来年条滋而叶厚。”《儒林六都志》载:“栽桑育蚕湖郡最盛,里与之邻,故蚕桑独重,然胡(吴)溇、薛埠等处最繁茂,下无寸草,上无附枝,时去其木之蠹而厚以培之,枝大而长,叶泽则厚。”

蚕农的经验为每年伐条后,待长出新梢,还要根据造型需要进行疏芽和定条芽(定枝)及疏去重迭条、细弱条。冬春之间,桑树进入休眠期以后,要把“根下细条及丫档阴枝”“老枝不成器者”裁去。这些枝条不但消耗养分,而且还是病菌、害虫的潜伏场所。这些枝条裁去后,可以使养分集中到有用的枝条上去,既能改善桑园通风和透光条件,又能减轻病虫害的发生。此外,还要修去枯桩、枯枝、死拳和折断枝。春季,桑树还要摘芯,可抑制新梢向上生长,使养分相对集中。

民国时期,吴江县推广“剪梢”增产的修枝措施。方法为按每根枝条长度比例剪去枝稍,条长在1.7米以上的,剪去三分之一;条长在11.7米的,剪去五分之一;条长1米以下的不剪梢。

1970年以后,吴江县对桑树群体生长较平衡的桑园采用“水平剪梢法”,按每块桑园桑树群体长势统一高度进行剪梢,即每株桑树的枝条高度剪成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即条长1.67米左右的剪去30%11.33米的剪去20%,保持留条0.81.2米,均长1米左右;桑条长短不一(含病梢)的实行非水平剪梢,剪去青梢部分。水平剪梢一般在每年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进行为好。剪下的枝条、桑梢等勿留于田间,作焚烧处理。

1987年,全县有5.6万亩桑树进行修条整枝。19861989年,每年桑树春伐或夏伐后,待新梢长到20厘米和40厘米时,分两次进行疏芽、定枝,确保每亩桑园有8000根左右枝条。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农桑系列早生桑的引进种植,剪梢时间又作调整,一般湖桑32号在每年12月中旬至翌年2月中旬水平剪梢,早生桑在每年12月中旬至翌年1月中旬水平剪梢。

19702012年,吴江区(市、县)一直沿用“水平剪梢法”,这是深受蚕农欢迎的较成功的技术之一。

(三)耕耘除草

古代,蚕农重视桑园的中耕除草。《陈旉农书》载:“桑,时时看虫,恐蚀损,每岁六七月间,必锄其下草,免其虫缘上蚀损。”元代《农桑辑要》载:中耕“不但土脉活动,一遇雪冻,则草根死,而地蚕也除。”沈练《广蚕桑说》记载:“桑下不可有草,有草则分肥而地力易穷。”中耕除草要“除得早、除得勤、除得净”,要“头番除得干净”,要在大晴天进行,这样土壤不板结,草根易晒死。除草时还要注意桑园的水土保持,锄草要深一些,使雨水可以深入土层,不会因大雨而造成地面径流,而使锄松表土流失。

民国9年(19206月,江苏省立育蚕试验所《关于吴江县栽桑调查报告》称:“耕锄年行三四次,夏秋间刈草一二次”。据民国235月全国经济委员会蚕丝改良委员会桑地调查,吴江县每年桑园耕锄3次,春、夏较浅,冬耕较深。

1952年,吴江县推广苏南蚕业管理局总结的“春除早、夏除芽、冬除根”的中耕除草经验。1957年,全县冬耕桑地62036亩(种两次菜翻耕面积不在内)。1958年冬季起,全县全面推广桑地开沟做畦,深翻培土,改变过去县内大片桑地不开沟做畦,造成雨水宣泄不畅而影响桑树的正常生长。桑地耕作制度的改变,对消除旱涝威胁减轻叶病起到显著作用。1959年,全县90%的桑地进行深翻。

1962年,全县在清明、处暑及夏伐和入冬时进行桑地除草,除草面积占桑地总面积44.8%1963年秋,全县桑地共进行3次除草,除忙前草面积比上年增长54.5%,达到全面一次,除忙后草面积占总面积60%,第三次除草达40%以上。1964年春,全县翻耕桑地28598亩,占总面积54.28%

20世纪70年代,吴江县按照江苏省蚕桑主管部门的指导,夏伐后浅耕610厘米,既除草,又考虑保持水土;冬耕1518厘米,促使土壤风化,冻死虫卵。

1984年,南麻、八都、青云等乡在稻田改桑田中,试验以夏熟清场的乱麦草、菜籽壳等材料覆盖桑地表面,摸索除草、肥田、增产效果。1986年,八都乡推广使用草甘磷除草剂1500公斤。1989年,吴江县继续推广桑地稻草覆盖技术,缓解高地秋旱,起到保畦、抑制杂草生长和改良土壤保地力的作用,全县有15个乡镇206个村1.83万亩旱地桑园采用这一做法。19861994年,一年耕耘和锄草23次,即冬耕、夏耕或冬耕、春耕。后,对桑地实施省力化管理,用化学除草剂除草,用秸秆覆盖土面,控制杂草生长和保持水土。19951999年,一年耕耘12次,即冬耕或冬耕、夏耕(或春耕)。19952012年,人工除草大幅下降,除草以化学除草为主,一年化学除草两次(春除和夏除),除草剂主要为草甘磷和克无踪。夏季化学除草后再锄草1次。20002012年,一年耕翻2次,即冬耕和夏耕。

(四)施肥

古代,吴江县桑树稀植,施肥采用穴施。一年安排4次肥:冬季施肥称“冬肥”;在农历二月中旬或春分至清明前后施的称“春肥”;夏伐后施的称“夏肥”;八九月施的称“秋肥”。《沈氏农书》将“夏肥”称为“谢桑肥”,书中曰:“谢桑,浇一钱,多一钱之叶,毫不亏本,落得桑好。谢桑尤是要紧工夫,切不可因循。”《沈氏农书》还有“家不兴,少齐心;桑不兴,少河泥”“罱泥第一要紧事”的记载,可见明代时蚕园肥料主要是河泥。河泥不仅能给桑基增加养分以供桑树吸收,而且还给桑地填回新土,补益一年来雨淋土剥的损失,以及使土壤疏松以抵抗旱涝。吴江有用河泥与杂草、稻草沤肥的习惯,此在《沈氏农书》中有记载。此外人粪、猪羊灰(厩肥)、蚕沙等亦为桑田肥料。清乾隆《吴江县志》载:“……桑之下厥草而不留壅也,以菜饼、以蚕沙、以稻草之灰、以沟池之泥,田之肥土。”

民国9年(19206月,江苏省立育蚕试验所《关于吴江县栽桑调查报告》称:“施肥:河泥、人粪、羊灰大都春秋行二回施肥。”民国235月全国经济委员会蚕丝改良委员会桑地调查吴江情况:桑地肥料为人粪尿、厩肥,分春夏秋3次施肥,每次每亩施肥20担。民国383月,吴江县合作社联合社用白粳稻谷到无锡蚕业改进委员会调换肥田粉3500公斤,转配给社员用于桑田施肥。

195075日《苏南蚕桑情况调查》载:“吴江桑田产量,因各地区土质及施肥情况不同,因此产叶量也各有差别。一般的每亩春叶五担,秋叶一担,有的全年可产十至十五担,最少的每年可产五担左右。”19574月统计,全县桑地施春肥面积40524.3亩,占总桑地面积73.83%。是年,全县分配桑田化肥70万公斤;新桑普施肥1次。1958年,县内首次推广桑地间种绿肥金花菜10474.5亩,绿肥埋青后可改良土壤性状和保持肥力。1959年,全县3.5万亩桑地施冬肥,占总面积60%以上,冬春平均亩施肥料1.7次,夏秋施肥23次。

1962年起,江苏省实行售茧奖售化肥政策。19601963年,受到“以粮为纲”影响,粮桑争肥现象突出。1963年后国家对蚕桑生产实行奖励政策,1965年又增加桑园专用化肥,桑地肥培管理受到蚕农重视,一年有4次肥的布局安排。春肥分两次施,第一次为每年清明节前桑树发芽前将桑地浅耕后施肥,称施“催芽肥”;第二次是在芽叶56片时施,称“长叶肥”,这两次都要施速效性肥料。夏肥指夏伐后深翻开沟施的一次肥,称施“谢桑肥”,施肥量要占全年施肥量的一半左右,要求速效肥与迟效肥搭配使用。早秋蚕饲养结束,浅耕后追施速效肥,称施“增叶肥”。夏秋干旱时,吴江地区有施稀河泥的做法,既抗旱、肥田,又能覆盖被雨水暴露的根系。冬季落叶后,翻耕施肥,称施“越冬肥”,越冬肥料一般为河泥、厩肥或地脚土、垃圾等。另外,全年埋施两次绿肥,在桑树生长期间根据养蚕用叶需要,用稀释的速效性化肥喷洒叶面,称为根外施肥。1967年春,桃源公社有4500亩桑地施上河泥,占桑地总数80%以上。1969年,吴江大面积推广用螺蛳壅桑施肥。

1971年,吴江县革命委员会农林水利局开展农业微生物实验,在震泽、八都等5个公社试验推广“5406”菌肥,促进桑叶增收。1978425日至915日,县蚕桑科学技术研究所和八都公社蚕桑科研组,在八都公社南联大队进行活性污泥追肥肥效试验。19792月吴江县蚕桑研究所在全县进行桑地肥培调查后形成的《吴江县桑园土壤调查和增肥改土的意见》认为:在同类型桑地中,亩产叶1500公斤者,全年均施冬、春、夏3次肥;亩产叶1000公斤者,仅施冬、春两次肥;亩产叶500公斤者,仅施春季催芽肥,并提出针对性的具体措施,以加快推进肥料改良,提高肥培水平。是年起,江苏省按售茧金额奖售桑地化肥。20世纪70年代,吴江县推行桑园间作蚕豆等绿肥。

1982年,为适应四期养蚕布局的需要,改变肥料布局,猪羊灰在2月底前施用结束,共施30733亩,比往年提前1个月;施化肥517.2万公斤,在3月下旬、4月下旬、6月上旬、7月上旬分4次施用,其中长叶肥和长条肥施用面积分别为50%20%;改变肥料结构,增施绿肥7000余亩,使猪羊灰和绿肥两项有机质精肥施肥38578亩;同时针对有机磷含量低的5万亩桑园,增施磷肥,氮磷结合,施用面积有16000亩,另外扩大施用含磷丰富的城市垃圾的有15380亩。是年,江苏省丝绸总公司成立后,国家外贸每年给江苏省的化肥由省按桑园面积每亩供应10公斤的标准安排。县内蚕桑化肥分配首次改变过去春拨夏结账的办法,采取按需拨给、年底结账,全年3次预拨500万公斤,保障肥料用在刀口上。为兼顾农副生产用肥,县多种经营管理部门和农业部门一起举办施肥现场,在各公社管委会主任会议上统一发动,促进各地出现两个现场一起举办,粮桑用肥并肩前进的新局面。1983年农村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多数蚕农桑园施肥积极性提高。如盛泽镇张虎荣一年三季施尿素1100公斤、碳铵2000公斤、国产复合肥750公斤、钾肥300公斤。此外,他把家中饲养的两三头猪、10多只羊、上百只鹅所积攒的数以吨计的肥料,全都施到他承包的13亩桑地里。记者发现他家的桑枝条明显要比别人家的粗。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吴江县密植栽桑,一般是开沟定植,在植沟内施基肥。

1987年,全县分配150吨尿素用于桑树根外施肥。19881月中旬,吴江县在铜罗乡富乡村、震泽乡范家坝村召开以施有机肥为重点的现场会,各乡镇也以现场会形式贯彻,以大检查促进这项工作。3月,县供应地产化肥4860吨作催芽肥。5月,县供应410吨尿素作根外追肥。是年,开展桑地基点户定点调查工作。1989年,苏州市以吴江县、吴县桑园为试验基地,对不同土壤类型、不同长势桑园进行针对性研究,按目标生产水平,将桑园测土施肥、配方施肥和目标施肥三者结合,对一般桑园形成三种层次的桑园施肥模式,主推亩产100公斤、150公斤、200公斤茧的施肥模式(表13)。是年,据全县24个基点户的定点调查,全年有机肥的使用量平均每亩65.7担,比1988年增加7.1担;化肥(碳铵)使用量每亩290公斤,比1988年增加46.7公斤;平均每亩产叶1290.1公斤,比1988年高35.4公斤。全县有13个乡镇的53.72亩桑地使用88018808两种微稀营养液,增叶12%左右。

1990年,吴江县实施桑园模式化施肥技术。模式施肥是根据桑树生产需要,土壤肥力及肥料特性,进行科学施肥的一项新技术。是年,据24户基点户调查,每亩桑地施有机肥约3600公斤,化肥349.8公斤,其中磷肥每亩30.7公斤。1991年,吴江县重点进行施肥模式的对比,全县共施复合肥61340亩,施磷肥、钾肥64285亩。是年,据24户基点户的定点调查,每亩施有机肥约3600公斤,施化肥(折合标准肥)468公斤。1993年,全年抓住4次关键肥,重点进行模式化施肥,精施质量肥,施有机肥面积9.86万亩,催芽肥普及率95%,长叶肥普及率50%左右,谢桑肥普及率75%,长条肥普及率50%,氮、磷、钾肥配套。全市桑园施肥根据桑园土壤情况,采用“以产定肥,分类指导”施肥方法的推广面为80%1994年,全市平均每亩桑地普施1次猪羊灰,有1/3的桑地施两次猪羊灰,有90%以上桑地秋季施1次长条肥。19963月统计,全桑地施猪、羊、禽厩肥52187亩。

2003年,茧价趋稳,苏州市按照每亩桑地春养1.2张、秋养0.5张、晚秋养1张蚕种的布局,在针对土壤不同的特性,给予施肥新的要求,推出亩产茧150公斤的施肥模式(表14)。至2012年,吴江境内桑园施肥仍倡导模式化施肥。

 

13    1989年吴江县亩产100公斤、150公斤、200公斤茧桑园施肥模式    单位:公斤每亩

亩产茧量

100公斤

150公斤

200公斤

施肥时期

春肥

夏肥

1

夏肥

2

冬肥

春肥

夏肥

1

夏肥

2

冬肥

春肥

夏肥

1

夏肥

2

冬肥

肥料种类

碳铵

40

40

50

0

90

100

100

0

140

140

150

0

复合肥

40

40

0

0

60

60

0

80

80

80

0

0

有机肥

0

0

0

2000

0

0

0

2750

0

0

0

3750

注:夏肥分两种方案,供选择。

 

14             2003年吴江市亩产150公斤茧桑园施肥模式               单位:公斤每亩

蚕区

土壤状况

施肥时期

春肥

3月下旬

夏肥

夏伐后

秋肥

8月中下旬

冬肥

落叶到封冻前

东北部、西南部黄泥土;铜罗、青云、桃源青泥土地区

全价型

3×15复肥

75

尿素

35

尿素

35

有机肥

2500

沿太湖边的小粉土及西南片的部分黄泥土地区

缺钾型

3×15复肥75

过磷酸钙20

尿素35

氯化钾5

尿素35

有机肥2500

八都、七都、震泽等局部白土地区

缺磷钾型

3×15复肥75

过磷酸钙40

尿素35

氯化钾10

尿素35

有机肥2500

注:如以其他肥料替代,各替代比按下列标准:⑴3×15复肥:普通复肥=12;⑵尿素:碳铵=14;⑶猪羊灰:大粪、绿肥、生活垃圾、稻草麦秸、油菜箕=11;⑷猪羊灰:菜饼=101

三、病虫害防治

古代,吴江地区蚕农对桑树病虫害发生原因认识较为肤浅,但蚕农在生产实践中亦积累一些预测病虫发生的经验,如“寒冬冰雪少,来年害虫多”“久旱细虫生,闷湿桑成病”“秋后三朝雾,桑叶生油虫”等。吴江地区主要桑虫害有桑螟、桑尺蠖、野蚕、桑粉虱、红蜘蛛、桑蓟马、桑毛虫、桑象虫、金龟子、桑蟥、桑天牛、桑蛀虫、桑白蚧、灰蜗牛等;主要病害有桑黄花型萎缩病、桑花叶型萎缩病(古称桑之癞)、桑疫病、赤锈病、褐斑病、炭疽病等,防治措施采用土方土法,防治能力较弱。加上缺乏桑树病虫害测报技术,蚕农不可能准确掌握防治适期,往往病虫一经发现,便迅速酿成大灾。

民国10年(1921),江苏省昆虫局成立,该局对桑萎缩病和桑蟥等实行严格的检疫制度,并启动全省桑树病虫防治技术的研究。民国13年春起,江苏省女子蚕业学校在吴江县组建育蚕指导所,除传授养蚕技术外,也兼顾桑病虫防治的辅导工作,小范围内防治有一定成效。但大面积桑园病虫害防治缺乏具体的专业指导,仍只能强调以蚕农实践经验为参考,以人工土法为主。

新中国成立后,吴江县大力推广桑病虫害防治技术,广泛发动群众开展群防群治。1978年后,吴江县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注重防治工作的有效投入,加快人员、物资、设施等配套的建设步伐,采取栽种抗性桑树品种和农业、物理、化学、生物多种防治方法,促进桑病虫害防治工作不断加强。2004年《桑树病虫害生态防治技术规程》颁布施行后,吴江市桑病虫害防治工作迈入规范化、标准化和生态化领域。至2012年底,苏州市内桑病虫害测报站仅剩吴江区桑病虫害测报站一家。

(一)桑虫防治

明代,《沈氏农书》对桑虫防治有详实的记载:“……其刮蟥有三番:清明前二蟥,剪桑毕前三蟥,一株上百颗尽刮,若遗剩一颗,亦足蟥尽。”蟥,即桑蟥,又称白蟥、蟥虫、白蚕、松花蚕。清乾隆《震泽县志》:“为桑之害者,有桑牛筑其穴,桐油灌之即死,或以蒲母草之汁沃之……”。桑牛即桑天牛。此时防虫主要为土方土法。

民国9年(19206月,江苏省立育蚕试验所《关于吴江县栽桑调查报告》称:“除虫:害虫土名白蟥,形如野蚕,高桑上为多,治法用人工寻捉,或用巴豆水频洒。”民国18年夏秋,吴江县第六区桑园遭桑蟥危害,桑叶大部被吃去,桑枝上结满黄色虫茧,茧形比花生略大,后经防治,略见成效。民国237月,《吴江县政》第一卷第一期“蚕丝概况”载:“白蚕为桑树最大虫害,对于秋蚕饲育,影响至巨。历年对于刮除虫子,及用药杀虫,虽竭力指导施行,以未能普遍,尚鲜见效,此后应普及防治,俾便推行秋蚕饲育。”民国24年秋期,县内桑树受桑蟥为害。民国35年,震泽及严墓一带桑蟥猖獗。民国367月,震泽、严墓地区桑蟥猖獗成灾,江苏省建设厅急派省蚕业改进委员会专门委员赵鸿基携带除虫费于724日赶到吴江县,会同吴江县建设科长,转往严墓、震泽督导除虫。赵鸿基为求工作顺利起见,请江苏省建设厅令饬吴江县政府责成发生桑蟥区域之区长督同乡、保长努力扑灭桑蟥外,还请中国蚕丝公司、江苏省蚕丝专科学校、大有蚕种场派员组织驱虫大队协同扑灭桑蟥。8月,吴江县桑虫驱除总队制定《驱除桑虫奖励办法》,规定:“一、桑蟥茧幼虫蛾每市斤奖金各五千元;二、野蚕茧幼虫蛾每市斤奖金暂定各三千元;三、金毛虫每市斤暂定一千元;四、金龟子每市斤暂定四百元;五、凡桑害虫混合者每市斤一律给价三千元。”办法颁布后未及半月,已收集桑蟥、野蚕、金龟子的幼虫等10多吨,经费告竭,但农民仍踊跃采捕,不得不呈请省厅增拨经费。民国37年清明节前,农林部聘请浙江大学农学院和中国蚕丝公司专家等,携带桑蟥寄生蜂赴吴江桑蟥猖獗之地,配合地方进行治虫工作。410日,吴江县政府下文:江浙两省联合防治桑虫总队成立吴江桑虫防治队,在震泽镇利用保甲协助,开展桑田灭虫工作,并附发《吴江桑虫防治队防治桑蟥刮卵暂行办法》。

新中国成立初,政府发动蚕农人工捕虫,冬季刮除树干上的虫卵,焚烧枯枝枯叶。1953年冬,全县桑地刮桑磺卵面积约有28406.5亩。1955年秋,由于久旱不雨,气候干燥,适合桑虫生长,造成多年来少有的虫灾,震泽、严墓、盛坛区以白蟥、野蚕为主,大庙区以桑螟为主,全县虫害面积80%以上,经人工刮卵、捕捉(因养秋蚕,不能使用药械杀虫),秋叶损失40%以上。野蚕又称桑蚕,桑螟俗名油虫、卷叶虫、青虫等,它们均为危害桑叶的鳞翅目害虫。1956年,全县开展药械除虫工作,共配备压缩式和单管式喷雾器1343架,使用二二三(DDT)乳剂5924公斤,鱼藤精1518公斤,砒酸铝337.5公斤,除虫菊六六六合剂441公斤,药喷一次的桑地有51040亩,药喷两次的有5600亩。1957年,严墓区完成1700余亩桑田的桑蟥刮卵;震泽区桑地除虫12396亩;全县除虫57521.2亩,桑天牛、蛀虫约150万条,其他桑虫0.5万多公斤。是年,盛泽、严墓、震泽3区虫害桑地面积共55000亩,使用二二三乳剂3850公斤喷洒桑地共15400亩;用鱼藤精8300公斤喷洒桑地共54800亩,喷射面积为桑田面积的127%19571958年,县内野蚕猖獗,全县共捕获5万余公斤,以八都公社捕捉5000余公斤为最多。1959年夏,全县发动突击桑地除虫运动,前后7天共喷药54027.2亩。

19591960年,县内因自留茧减少,部分蚕农采野蚕茧做丝绵,他们认为“家蚕茧卖给国家我伲无份,留点野蚕结茧可以自己用用”,因而出现有关部门发动捉野蚕,而蚕农只采野蚕茧不捉野蚕虫,或只捉小不捉大的情况。1961年夏季,全县桑地人工除虫16682.1亩,共捉到桑虫4097.15公斤,虫茧3258.5公斤,喷药41375.5亩。是年,全县供应桑地农药22750公斤。1962年,为养好夏、秋蚕,预防桑蓟马、桑螟虫等害虫侵害桑树,在蚕期前向叶面喷酒药剂,蚕期内向树上喷洒“灭蚕蝇”等,既治虫又保叶,取得较好成效,全年共供应农药26596公斤。1963年秋,全县桑地除虫18334亩,为上年的3.6倍,捉除杂虫400.25公斤,桑天牛59689只,并有87个虫害严重的生产队进行药剂除虫1525亩。

1972年,吴江县成立桑树病虫害测报站(组),属吴江县蚕桑研究所领导。20世纪70年代,对野蚕防治采取以药剂防治为主,基本控制其危害。

1982年,按照虫情规律,开展植保工作,特别是有效围歼第二代桑蓟马,控制夏秋虫源头,使大面秋叶无危害,同时推广药肥混喷,除虫增叶一举两得;对5000多亩桑园受白蚧危害的问题,在无特效药的情况下,县内研制了402肥皂液,杀虫率100%;还筛选出新农药40%氧化乐果1500倍喷雾的新方法,对桑虫具有广谱杀虫效果。桑蓟马是一种吸食桑叶叶汁的微体害虫,属缨翅目,以夏秋季危害较重。1983年,庙港、震泽、八都等乡镇推广药肥混施法,既杀灭害虫,又给叶面施肥,取得良好效果。是年,吴江县桑树病虫害测报站属吴江县蚕桑技术指导站领导。1985年,庙港乡每亩桑地桑螟虫口密度普遍在5万头左右,最高的有480余万头,造成桑叶减产,少收蚕茧500吨,为此损失600余万元。1986年,庙港乡针对“千家万户”桑园治虫困难的现状,在庙港1组和开弦弓7组进行专人承包桑园治虫的试点,取得较好效果,为桑园治虫开辟一条新途径。1989年,全县引进熏蒸毒签34.25万支,用以防治桑天牛、桑蛀虫,受到群众欢迎。是年,吴江县为省桑虫标本库提供3672338只针刺成虫标本。20世纪80年代,针对盛夏第四代桑蓟马初孵虫量基数高,盛孵后虫量继续上升的情况,吴江县采取防治好第四代,压低虫口密度的方法,达到治虫保叶的目的。

1990年秋,吴江县内发生桑螟虫害,受灾面积2.44万亩,经济损失约800万元。19911992年,吴江沿太湖乡镇发现菲岛长距茧蜂,这是一种扼杀桑螟的优势天敌,专门寄生于桑螟幼虫体内,其幼虫孵化随即外出而致桑螟死亡,各地对其均采取保护措施。1993年,野蚕、桑尺蠖、桑毛虫等一度猖獗,特别桑粉虱的爆发对秋叶造成很大威胁,通过加强测报和防治,得到有效控制。1994年,调整蚕期布局,采取不养夏蚕的方法狠抓夏季桑园除虫,以压低前期虫口密度来控制秋季的发生量,亩虫口量明显下降。1995年早春,同里、屯村一带最高百叶桑蓟马虫量高达5.5万头,导致叶蚕不平衡,出现减产减收的局面。1998年秋,发生特大桑螟虫害,屯村镇横港村发生危害时间最早,一块30亩地的桑园被桑螟在短短几天内全部吃光,七都、庙港、横扇沿公路严重受害的桑园桑叶被吃光白条随处可见,全县受灾面积近年5万亩,经济损失约1000万元。是年,震泽镇对蚕桑科技示范园的桑树害虫进行统防统治。

1994年、1995年、1998年和2001年夏秋季,吴江市发生红蜘蛛危害,局部田块暴发成灾,整片桑园桑叶变黄脱落。红蜘蛛也是一种吸食桑叶叶汁的微体害虫,属蜘蛛纲螨类。2000年,吴江市遭桑螟危害。2001年,全市推广克螨特、杀螨隆、全扫除等新农药543公斤。20026月,吴江市按照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禁止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通告》,更新杀虫药结构,推广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环保型新杀虫药。是年秋蚕期间,第四、第五代桑螟在全市特大发生,其基数之高,危害之重,是继1998年和2000年以后最严重的一年。吴江市人民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召开紧急会议,出台《关于桑螟防治的专题考核意见》;全市蚕桑条线工作人员深入基层、田头、农户,加强跟踪调查,及时预测预报,推广桑虫清13万包,克螨特500公斤,全扫除213箱,发放《告蚕农书》7万份;吴江两台一报”(吴江电台、吴江电视台和吴江日报)等多种媒体加强宣传,通过全市上下联动,构筑齐抓共管的防线,全市桑螟的平均虫口基数控制到每亩桑地5000头以下,比第四代下降75%,保证了晚秋蚕的安全。2003年秋,发生桑尺蠖虫害,受灾面积5000亩,由于防治及时,损失较轻。2004年,又较好地开展桑螟防治工作,保证了晚秋蚕的安全。20059月初,发生桑螟虫害,第四代桑螟虫口亩均基数达3.1万头,中旬增至6.7万头,局部区域高达21.8万头,呈大暴发态势,受灾面积1000亩,后来采取“四个统一”的防治措施,蚕前“力扑第四代、严控第五代”,蚕期划片治虫,全面扑杀害虫,晚秋蚕用叶得到保障。

2006年,针对桑螟虫发生早、基数高、来势猛的情况,全市于967日、1213日、1718日对第5代桑螟虫展开3次围歼战,2021日又进行补防。2007年,由于受上年暖冬影响,加之春季前期气温高,桑园害虫发生期比常年提早,致使桑园内害虫综合基数比去年同期偏高。特别是越冬代桑螟成虫发展凶猛,第一代桑螟在春蚕上山前就完成世代;而秋期前期高温干旱少雨后期雷阵雨天气频繁,导致第四、第五代桑螟特大暴发;通过调查、测报、发动,防治,桑螟得到较好控制。2008年,尽管2007年冬大雪遏制桑螟基数,但由于失管桑园多、气候适宜,虫口基数持续增高,第四、第五代桑螟呈现特大发生,在强化虫害预测预报、明确防控措施后,全市确保秋蚕用叶和蚕作安全。2007年、2008年,桑尺蠖连续大发生。2010330日,市蚕桑指导站会同市植保站,发动各镇开展桑园白条治虫工作。20092012年,每年7月、8月和9月全市开展3次桑螟总体围歼战,并及时贯彻防治策略。通过《告蚕农书》、黑板报、广播、宣传车等宣传形式,及两台一报专题节目、专栏,进行广泛动员,切实做到家喻户晓,解决部分蚕农麻痹轻视、怕中毒、凭经验治虫的心理,做到生产桑园块块防到,重点路段集体统防,不留一块死角。

(二)桑病防治

古时桑黄化型萎缩病又称癃桑,萎缩病,是由病毒传播引起的一种桑病。明末《沈氏农书》有此病的记载:“(发生)癃桑,即翻去之,不可爱惜,使其缠染,皆缘剪时刀上传过。凡桑一癃,再无医法,断不可留者。”清乾隆《震泽县志》:“……桑之癞也,亦以草汁沃之……”。

新中国成立后,桑黄花型萎缩病传染最广、危害最重,防控时间较长,是县内桑树的主要病害。这是购进苗木时检疫不严而造成的后果。1950年,震泽区吴溇、七都、八都乡桑黄化型萎缩病暴发,最早发现在吴溇乡。1953年,七都发生桑黄化型萎缩病。1956年,吴江县内较大范围发生桑黄化型萎缩病。

19631964年,吴江县桑黄化型萎缩病疫区面积2.1万亩,危害严重的桑树发病率50%60%;疫区主要在七都、八都、庙港、横扇、震泽等公社。1964年,吴江县发生一次严重的褐斑病,采用1000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喷杀,清理枯枝落叶,取消桑园间作,加强肥培管理等多种方法防治。1961年、1968年,七都公社光明、跃进大队桑黄化型萎缩病暴发,危害成片,只见桑枝不见桑叶,造成“一年种桑、二年养蚕、三年用桑、四年癃光”的情况。1969年起,吴江县贯彻江苏省蚕桑主管部门推广的防治桑黄化型萎缩病的五条综合防治措施(挖除病株,消灭病源;防治媒介昆虫菱纹叶蝉,切断传染途径;推广湖桑7号、197号、199号等抗病良种;加强肥培管理,增施有机肥、磷钾肥,秋叶合理采摘,增强树体抗性;严格苗木检疫,防止病害传播)。20世纪60年代,桑里白粉病、桑污叶病曾有发生,由于措施及时有效,未造成大面积发生,对生产未构成威胁。

1974年,桑芽枯病曾有发生,及时防治,未造成大面积发生,危害轻微。是年起,环太湖蚕区桑赤锈病危害每年都有发生。1975年,县内桑黄化型萎缩病暴发,七都公社最严重,挖除病株50多万棵。

1983年,桑黄化型萎缩病在七都、震泽、庙港乡再度暴发,据抽样调查,七都乡吴溇村严重田块病株率超过90%。在镇江蚕桑研究所协助下,各地果断采取挖除病株,用50%马拉松液或40%乐果连续3次药杀传媒昆虫,选栽抗病良种,加强肥培管理,合理用叶,防治菱纹叶蝉等措施,病情得到有效控制。1985年,震泽、八都乡等蚕区桑膏药病暴发成势。1986年,震泽乡勤幸村桑膏药病株发病率超过50%1988年,吴江县14个蚕乡中有12个发生桑膏药病,危害桑园3300亩。桑膏药病常伴随桑介壳虫发生,防治主要措施为冬季刮除膏药病膜,再用20%石灰浆或波美石硫合剂或20%石灰浆六六六粉混合液涂白病部痕迹;药防、药杀介壳虫;桑园及时开沟排水,注意通风透光;夏伐后用1份漂白粉+7份石灰+50份水搅拌成糊状涂抹桑树。

1992年,全市发生烂头病的桑园有16870亩,占桑园总数16.7%,其中进行人工采摘病叶的桑园有14348亩,用盐酸土霉素处理的有7174亩。1999年夏,全市约有700亩桑园发生赤锈病,桑枝发生率5%45%,严重危害田块达100%,后经过及时采取三唑铜药物防治和强化桑园管理相结合的方法,控制了病情。2007年、2008年,吴江市蚕区连续发生桑尺蠖危害桑园。19952012年,吴江市部分蚕农放松桑园管理,桑黄化型萎缩病局部少量危害虽一度有所抬头,但始终处于安全阈值以下,不足构成危害。

(三)桑病虫害测报和防治指导

20世纪5060年代,吴江县蚕桑主管部门多次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苏州蚕桑专科学校及江苏省农林厅桑病虫专家传授桑病虫测报技术,并对境内桑树病虫害发生的原因、防治技术进行分析、指导,吴江县桑病虫预测预报及防治水平有一定的提高。

1972年起,吴江县成立桑园病虫害测报站,属吴江县蚕桑研究所领导,组建测报网络,开展定点调查,负责预测预报工作。后每年江苏省、苏州市业务主管部门不间断地专门拨款支援吴江县桑园病虫害测报站软硬件建设。

1983年吴江县蚕桑研究所撤销后,吴江县桑树病虫害测报站属吴江县蚕桑指导站领导。桑园病虫害防治,遵循“以防为主”的原则,依靠测报技术和测报网络,作出防治对策,以指导蚕农开展桑病虫害防治。常规年桑病虫害防治布局为:第一次白条防治,主防对象是野蚕卵、介壳虫、桑虱、桑尺蠖、桑毛虫和越冬代桑螟等,以药物防治为主,人工防治为辅,防治时期为3月底;第二次白拳防治,主防对象是桑象虫、野蚕、桑尺蠖、桑毛虫和桑螟等;以药物防治为主,防治时期为春蚕结束后5天内;第三次夏季防治,主防对象是桑螟、桑尺蠖、桑毛虫和野蚕等,药物防治,防治时期为6月中下旬;第四次七月防治,主防对象是桑螟、桑尺蠖、桑毛虫、野蚕、桑蓟马和红蜘蛛等,药物防治,防治时期为7月中下旬;第五次8月防治,主防对象是桑螟、桑尺蠖、桑毛虫、野蚕、桑蓟马和红蜘蛛等,药物防治,防治时期为8月中下旬;第六次主防对象是桑螟、桑尺蠖、桑毛虫、野蚕、桑蓟马和红蜘蛛等,药物防治,防治时期为9月上旬和中旬,用药23次;第七次关门虫防治,主防对象是桑螟、桑尺蠖、桑毛虫、野蚕、桑蓟马和红蜘蛛等,药物防治,防治时期为晚秋蚕结束后10天内。

1985年起,各乡、镇配备桑病虫测报员,开展桑病虫测报工作。每年320日至1030日期间,每逢日期510进行常规田间调查;320日至1030日期间,测报员每天进行“点灯诱蛾”,每5天进行一次田间调整,发现情况向县蚕桑指导站报告;每逢病虫害情报决策前由蚕桑指导站组织扩面调查;一旦病虫害情报确定,由蚕桑指导站进行预报,各乡、镇进行宣传和落实防治工作。是年,苏州市多种经营管理局确定庙港乡为红蜘蛛、桑蓟马测报调查点,七都乡为桑萎缩病、菱纹叶蝉测报调查点,八都乡为红蜘蛛、桑白蚧测报调查点,震泽乡为桑白蚧、红蜘蛛测报调查点,铜罗乡为桑毛虫、桑白蚧测报调查点,青云乡为桑白蚧、桑毛虫测报调查点,桃源乡为桑蓟马、红蜘蛛测报调查点,平望乡为桑疫病、桑毛虫测报调查点。20世纪80年代中期,吴江县对境内的桑病虫测报工作基本达到“六统一”(规范标准、技术培训、调查方法、设点布控、发布信息、防治措施)要求。测报站能按虫害发生、发展规律,结合实际调查结果,每年不定期发表防治简报,以指导防治工作。19875月起,吴江县蚕桑指导站、苏州市蚕桑指导站联合承担江苏省丝绸总公司下达的《苏州市桑树病虫害普查》研究课题,开展全县性桑病虫普查,初步查清桑园主要病虫害的种类和其发生、危害情况,掌握大量的基础资料,为布点测报设防,提供科学依据,还为江苏省建立桑病虫标本库提供大量的标本,同时根据普查结果,进一步完善桑病虫的防治布点和预测预报工作。该研究课题持续3年时间。

1991年,吴江县配备3名技术人员抓桑虫害的测报工作,12个蚕桑重点乡镇各配备1名专职测报员,4个产茧5000担以下的乡镇各配备1名兼职测报员,全年发放县级虫害情报111000多份,乡镇级情报42期(7个乡镇)。是年,全县有15个测报点,17名专职测报员,为苏州市测报网络的组成部分;每个点调查桑树1020株,每隔5天调查一次;开展优秀测报员评选活动。

200121日,李泽相在《吴江日报》上发表《早春桑树病虫害防治》一文,向蚕农宣传:“早春是桑树病虫解除休眠开始活动的季节,应抓紧时机,采取以下综防措施及时防治。第一,早春发生比较严重的食害桑芽的主要害虫有桑叶虫、蓝叶虫、桑象虫、桑尺蠖等。在早春害虫活动前,应继续做好清除桑叶落叶,修除枯桩、半截枝及有虫枝的工作,并集中收集烧毁处理。待上述食芽桑树害虫外出上树活动时,及时组织人工捕捉,以保护桑芽。发生虫害较重的桑园,应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在3月底4月初,可用80%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杀灭桑叶虫、蓝叶虫和桑尺蠖等,用50%的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进行喷杀桑象虫。第二,抹杀或药杀蚧类,消灭虫卵。在发生桑树介壳虫的桑园,在早春桑树发芽前,可用草把、麻布等进行抹杀,亦可用20型洗衣粉20%溶液,用排笔涂抹。4月中旬下旬,待若虫正在孵化盛期时,可用80%敌敌畏乳剂1500倍液进行药杀。第三,在发生黄化型桑树萎缩病的地区,应抓好传毒昆虫——菱纹叶蝉的防治,除冬季实行重剪梢,消灭部分越冬卵外,在4月下旬初孵若虫集中于嫩叶上活动危害时,可喷布80%敌敌畏乳剂1500倍液,杀灭菱纹叶蝉第一代若虫。第四,病树春伐,刮除病斑。对黄化型萎缩病的轻病树,可进行春伐,以恢复树势。在早春发现桑树细菌性疫病枝条,应马上从黑色线状病斑下10厘米处剪除烧毁。当桑树枝条出现少量桑芽枯病,似干枯病病斑,可用小刀及时刮除,发病严重的桑园,可进行春伐。”

20064月,为加强桑园害虫防治,更新桑树虫情测报灯,引进“佳多”多功能桑园测报灯,实现自动化控制、标准化测报。测报灯分布在平望、震泽、七都、盛泽、桃源5个镇。516日,专门召开桑病虫测报员培训会议,提高测报员认蛾的水平。秋季,在杭嘉湖地区桑尺蠖普遍成灾的大前提下,吴江市在第二、三代桑尺蠖防治的关键时期通过科学预测预报、抓准打狠,在防治桑尺蠖工作方面,取得区域性的好成绩,确保晚秋蚕的叶蚕平衡。至2012年底,吴江区桑病虫测报站设测报点7个,专职测报工作人员1人,兼职10人,年发布测报资料15期。

四、植桑工具

吴江自古植桑工具主要为修桑整枝工具,其余劳作工具均可用农作工具代替。古时修桑整枝工具主要有桑梯、桑铲、榔头、桑刀、撬虫耙子等。明代,出现桑剪。以后,随着乔木桑、高干桑树型的消失,桑梯逐渐淘汰。其余工具新中国成立后仍沿用。20世纪80年代,增加手锯。2010年,引进桑树伐条机。2011年,桑树伐条机被纳入“苏州市农机购置补贴目录”,吴江境内推广应用桑树伐条机。


>